“零成本營銷”它不是一堂課,而是一個營銷工具,然而今天要告訴大家的是零成本營銷體系,不是“零成本營銷”這個工具!
一種商業模式既可以統攝未來的市場,也可以擠垮當前的市場。零成本營銷就是這樣的一種商業模式,它所代表的是數字化網絡時代的商業未來。零成本營銷的體系是怎樣的呢?如何讓零成本應用于中國企業的營銷管理實踐呢?
零成本是營銷思維的轉變
零成本營銷是整個營銷思維的轉變,在過去供不應求的階段是以廠家為核心,想賣給誰、怎么定價廠家說了算。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,賣方市場逐漸向買方市場過渡,這時要考慮消費者的利益,而最大的利益就是“白給”。
零成本這種形式日益壯大有兩個原因:一是互聯網的發展推動了這種模式,二是“80后”和“90后”讓零成本營銷迅速普及。他們對互聯網非常依賴,他們的錢還不太多,卻又想享受現代社會先進的東西,沒錢又有消費欲望,怎么去滿足他們?只好用免費模式。
?
其實零成本營銷不是今天才有的,只是今天它已經無處不在,幾乎所有行業都能跟免費沾邊,所謂的免費就是在消費者最關注的地方免費,在消費者不太在意的地方收費。比如,一個公園門票免費,但是進入公園后得買這個買那個,其實是免了小頭得了大頭。
人的本性喜歡占便宜,占了便宜之后如果發現不錯,可能從此就持續消費了。所以會有試吃、試喝,實際上都是給大家提供一個體驗,體驗成為持續購買的第一步。
零成本需要金字塔結構
我們一直以來的觀點是,把產品賣出高價值,這和零成本營銷并不矛盾,假如一個企業的產品結構是金字塔形的,底端應該盡量免費,或者是接近成本價。這是獲得更多消費者的最佳途徑,因為門檻很低。(產品分級模型:初級產品占領市場,中級產品主要盈利,高級產品樹立品牌形象!)
所謂的零成本營銷必須是多個層次共存,比如騰訊,用免費的服務把人招進來,之后提供很多需要付費的增值服務,而這些服務是有層次的,是個金字塔結構。
舉一個最通俗的例子,我去吃狗不理包子,吃后發現很一般,現在中國很多老字號都存在這個問題,名聲很響,但做的都是低端產品,人家慕名而來,發現跟想象的不一樣,結果牌子也慢慢砸了。但是,如果有100元、200元甚至300元一斤的狗不理可以選擇,效果就不一樣了。
?
能把消費者都放在底層,不要把消費者都放上層去,免費有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把選擇權交給客戶,消費者的利益最大化一個是付出的成本低,另外一個就是有選擇權。金字塔結構會讓企業的模式豐滿起來:頂級產品是做品牌樹立形象的,而且會給人留下美好的印象;而消費低端產品的人,只要習慣用企業的產品,也會跟著往上走,因為人的消費水平在不斷提高。
這方面燕京啤酒做得非常成功,燕京啤酒當年是北京最便宜的啤酒,一元多錢一瓶,普通老百姓喝的。等大家慢慢習慣它的味道以后,它在基本味道不變的情況下升級,從燕京精品、燕京純生、燕京王到頂級的燕京紫玫瑰,免費模式一定要把消費者的選擇從低到高不斷地拉升。低端產品就是盡量不掙錢,引進門,混個臉熟;中間產品開始走量,掙小部分錢;高端產品量沒有那么大,但是掙大錢。
兩種免費邏輯
企業常用的免費模式分為兩類:第一類,免費之所以迅速騰飛取決于互聯網的爆發式發展,從原子變成比特,也就是說它不再創造實體。
比如,下載100萬份電子刊和印刷100萬份雜志是完全不一樣的成本,這恰恰導致了免費的流行,只要你的產品能夠在復制的過程中不增加成本,你就可以免費。從這個角度看,企業要盡量跟互聯網結合,把物理上存在的東西盡量電子化。
第二類,是通過體驗。比如,在臺灣有一家蛋糕店,蛋糕比別人賣得貴但還賣得好,靠什么??起初是所有人來這家店吃蛋糕都免費,唯一的條件就是吃完后寫一份心得放到網上。結果,網上評論迅速呈幾何級數增長,很多人都知道這家店蛋糕好吃,紛紛跑來買。
廣告過去是“自吹自擂”,現在變成真正體驗過的人寫出來的真實感受,當然,基礎還得是貨真價實,真正有客戶利益。不管你是做什么傳統行業,都可以嫁接互聯網,通過互聯網一方面可以降低成本,另一方面可以給客戶提供與眾不同的體驗。當然,如果你能找到新的免費模式那就更好了,只不過現在很多企業并沒有看到免費背后帶來的更大利益。
在零成本營銷的運行中,我們能看到兩種情況:一種是花錢砸,但是沒有看到后面的東西;還有一種是一開始就處心積慮地去設計后面的收費,怎么看待這兩種方式呢?
首先還是得看企業的目的是什么,滿足用戶價值是你的核心,同時,做免費要符合公司的整體戰略和經營體系,另外,免費模式的另一個成功因素,就是整合資源。如果你的戰略資源、客戶資源,以及其他合作伙伴資源沒有整合好,那免費就是一個庸招,就是找死。免費是商業行為,對客戶首先要有價值,但最終企業自身要有利潤。
?
零成本營銷是未來的一個發展趨勢,你如果不把握這個趨勢,不把握互聯網,最終肯定會被淘汰,不管哪個行業,一定不能死守,過去成功的原因可能就是未來失敗的原因。
文章來源:零成本營銷工具